第一章 绪论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回顾
新农村建设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城乡统筹,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农村普遍实施了“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的“5+3”工程,基本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经济建设等的投入,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面临挑战
部分农民收入仍然较低。20%相对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由2008年的6289元扩大至2013年的10285元,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由2008年的11127元扩大至2013年的31120元。2013年,20%相对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仅为20%相对高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的25.1%,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二、规划范围
《意见》明确,以本市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为基础,将2011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750元的农户确定为低收入农户,将低收入农户数量超过农户总数60%的行政村确定为低收入村。
规划区涉及7个区县、40个乡镇、852个行政村,总面积6646.1平方公里,总人口61.79万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19.24万户、43.78万人。规划区共有低收入村430个,低收入农户10.01万户、25.00万人。
三、规划基础
自然状况。规划区主要位于燕山和太行山山脉。海拔高度在34m-2250m之间,其中深山区面积占57.84%,浅山区占33.55%,平原区占8.61%,土地质量不高。
经济社会状况。规划区低收入农户户主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2.5%。18.3%的农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缺乏主导产业,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家庭经营性收入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基础设施状况。规划区基本普及了村庄基础设施,但由于农户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增强区域发展能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帮扶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经济薄弱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2. 城乡一体,多措并举。
3. 农民主体,市场带动。
4. 社会帮扶,共同致富。
5. 改革创新,精准帮扶。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规划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13年翻一番,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村全部消除。
四、主要任务
经济发展。规划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特色种养业为重点的优势支柱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规划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90%左右。
基础设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有较大改善。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户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全部完成老旧危房改建和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农村道路交通、电力、通信等设施进一步改善。
公共服务。促进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民生工程。
生态环境。加快规划区废旧矿区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进度。稳步提高林木绿化率和林地绿地质量。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第三章 产业发展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支撑,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规划区要发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使其成为增强规划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增加农户收入的重要途径,成为首都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首都市民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一、特色农业
规划区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丰富资源和良好基础。围绕首都市场需求,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推广高标准节水技术,更加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品牌化、组织化,将规划区建成首都特色农副产品供应的重要基地。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
压减高耗水的作物生产,逐步有序退出小麦等高耗水作物种植,暂时不能退出的,发展旱作农业或种植生态作物。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豆类、薯类、谷类等杂粮生产。鼓励发展籽种、药材、香草、玫瑰、草莓、食用菌等特色种植业,形成连片布局和集群发展。
(二)优化特色果业
林果业兼具生态和经济功能,是规划区支柱产业。针对品种结构欠合理、低效果园比例较大、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特色、优质果品为主线,将林果业发展成为规划区主导产业之一。
(三)提升蔬菜产业
依托规划区生态环境优势和冷凉蔬菜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重点发展越夏叶类蔬菜,增强淡季蔬菜供应能力。
(四)扩大花卉产业
花卉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朝阳产业,规划区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针对生产规模较小、专业水平较低等问题,逐步扩大花卉产业规模,增加产值。培育一批花卉龙头企业、专业村和生产示范基地,促进花卉产业集聚。利用第四届中国兰花大会、2019年北京延庆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契机,带动花卉产业发展。
(五)发展林下经济
规划区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巨大潜力。针对林下作物品种不够丰富、产业化规模小等问题,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适度推广林菌、林禽、林畜、林草、林药、林花、林下混养等模式,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
(六)适度发展特色养殖业
根据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推进养殖业生态化、健康化、休闲化发展,逐步退出规模化养殖业。适度发展具备一定基础的肉鸡、蛋鸡、奶牛等养殖,以及肉驴、鸵鸟、鹿等特色养殖。
(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依托规划区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板栗、磨盘柿、蜜枣等传统特色干鲜果品加工,豆类、薯类、谷物等杂粮加工,菊花、玫瑰等花卉初级、精深加工,本地黄芩、板蓝根等道地药材加工等。
推进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信息化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保障农产品质量,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增加农民收入。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规划区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首都市场的巨大需求,按照业态多样化、产品创意化、产业融合化、发展集群化的方向,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提档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市民休闲需求。
(一)提升休闲农业
以规划区内丰富的自然风光、农业景观、农业资源、农耕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以观光、采摘、美食、体验、科普等为内容的休闲农业园区。积极发展景观农业,在适宜地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和农田整理改造,打造兼具经济与景观效益的农田景观,带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推进休闲农业园区星级评定、动态管理,加大支持力度,培育休闲农业品牌。
(二)拓展乡村旅游业
依托规划区19家国家级、市级自然保护区,18个国家级、市级和区级风景名胜区,17个国家级、市级森林公园,74个A级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6个中国传统村落,重点打造门头沟区斋堂镇国家级旅游特色镇和房山区十渡镇、河北镇,平谷区大华山镇,怀柔区汤河口镇等特色旅游乡镇,以及怀柔区长哨营和喇叭沟门满族乡民族特色旅游区域。适应市民消费趋势,开发门头沟民俗风情旅游、房山高山生态旅游、延庆休闲度假旅游、密云环库自驾游、平谷十八湾沟域游等一批精品路线。保留、放大以传统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为内容的乡土文化特色,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规划区农村的魅力、实力和发展潜力。
(三)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景区道路、标识与导引系统、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水处理、宽带与无线网络、电力、安全防护等设施。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开发旅游产品和新业态。开发休闲度假游、文化古迹游、节庆会展游、乡村特产购物游等产品,构建高品质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多元化。
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优化信息咨询、救助投诉服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到2020年,95%以上的民俗户接受相关专业培训。
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扶持和指导规划区乡村旅游合作社,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产业中的组织化程度。至2020年,创建20个左右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主营业务的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加强宣传推介。建设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系统,全面系统地展示规划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搭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
三、特色服务业
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扶持农村民间艺术建设,加大对特色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和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申报。大力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内涵,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发掘市场潜力,塑造规划区文化产业品牌形象。鼓励农产品的创意开发,发展产品创意、节庆创意、功能创意等多种形式,深度挖掘农业的文化价值。
四、沟域经济
规划区绝大部分为山区。推广沟域经济这种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以自然沟域为单元,统一规划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点线面相协调发展。
实施环境整治。围绕环境品位提升,实施村边、路边、河边“三边”整治,实施美化沟域、净化环境、亮化景观、细化标识系列工程,强化山、水、林、田、路和村保护工程,把沟域打造成为山区郊野公园。
加强生态建设。集成部门政策,集中实施造林育林绿化、小流域综合治理、河道整治、废弃矿山及裸露山体生态修复,加快优质燃煤、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洁”的美丽山区,强化生态涵养发展功能。
完善基础设施。按照沟域郊野公园标准,重点提升沟域的路网、供电、上下水、农田、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旅游咨询接待站、商品销售亭、景观、标识、停车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高沟域的旅游接待能力。
打造村庄节点。在规划区加快实施山区搬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项目,打造一批民俗旅游村节点,为休闲旅游提供支撑点。
培育特色产业。在沟域尤其是低收入村,加快建设一批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果品采摘园、农事体验园等,塑造山区特色农业品牌。依托农业资源,适当发展以林果、特色植物和畜禽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业。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规划区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规划区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方向,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原则,着力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为规划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道路交通
道路交通是规划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进一步推进规划区路网、公共交通、旅游休闲交通建设,打造畅通、安全、美丽的乡村公路。
(一)完善路网建设
进一步实施乡村公路建设标准,到2020年实现乡级公路达到双车道四级,村级公路达到单车道四级。有条件的乡镇,建设环乡镇公路。
(二)加强公共交通建设
进一步提高“村村通公交”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加大客运场站建设力度。
(三)加快旅游休闲交通系统建设
结合景区景点,着力解决节假日重要景点停车难及交通拥堵问题。
(四)加强乡村公路养护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资金渠道,建立稳定的养护队伍。
二、生产生活用水
坚持“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的方针,完善饮水及农田水利设施,加强高效节水设施建设,充分保障规划区生产生活用水。
(一)确保安全饮水
完善供水设施建设,优化改造供水系统,解决部分村庄季节性吃水困难。到2020年,实现规划区供水设施达标率98%以上,40%左右人口实现集约化供水,村镇供水计量达到90%以上。
(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加强集水工程、雨洪利用工程、灌渠配套工程、农田水源保护工程、堰塘整治等改造与建设力度,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小流域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进喷灌、滴灌、微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合理规划种植结构,减少耗水作物。建立健全农业节水管理体系,推进设施农业高效节水。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
三、电力与通信
加快电网改造,提高生产生活用电供应能力。以农业与农村信息化为重点,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一)完善电网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提高农户用电负荷标准,为农户日常生活及民俗接待提供电力保障。
(二)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推进电信、网络和广播电视以“光纤入户”为基础的一体化建设,加快宽带普及,加强3G、4G基站及广播电视系统建设,实现规划区通信信号覆盖率达99%,有线电视双向传输网家庭覆盖率达96%,北京市广播电视节目地面无线、卫星综合覆盖率达90%。
四、住房安居
与城镇化进程相结合,积极开展抗震节能型房屋建设,改造老旧危房,加快生态搬迁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一)加大老旧危房改造力度
制定老旧危房改造计划,明确建设标准,确保农户住房改造达到建设要求。实现改造后住房建筑面积适当、主要部件合格、房屋结构安全和基本功能齐全。改造中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延续传统风貌,尊重农民生活生产习惯,保护文物古迹、名木古树、河流水系等自然人文环境。到2020年,完成规划区所有老旧危房改建任务。
(二)推进农民住房抗震节能改造
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重点支持规划区农宅新建翻建、节能保温改造和综合改造,提升规划区农户居住环境舒适度。到2017年,规划区内农宅全部达到节能保温标准,新建翻建和综合改造农宅同时达到抗震要求。
(三)加快生态搬迁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地质灾害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搬迁工作。加大政策支持,采取政府补贴、部门集成、社会捐助、农民自筹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筹措搬迁资金。改善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考虑资源条件,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