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民航服务能力快速提高,具备了先进的安全理念和水平、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基本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行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航空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3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2.68亿人、货邮运输量563万吨,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5.6%、14.1%和12.9%。航空运输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提升2.7个百分点。运输机队总量达到1597架,是2005年的1.85倍。通用航空作业飞行14万小时,教学飞行21.4万小时,年均分别增长10.5%和15%。通用航空机队规模翻番,达到1010架,新兴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全行业完成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在汶川、玉树地震救援和拉萨“3·14”、新疆“7·5”等突发事件紧急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整体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行业实现了连续安全运行69个月、2150万飞行小时,创造了我国民航历史上新的安全纪录。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为0.05,比“十五”期间降低0.14。2010年,航班客座率、载运率分别达到80.2%和71.6%,五年提高8.7和6.6个百分点,航班正常率81.5%,飞机日利用率9.4小时。全行业五年累计利税超千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倍。
——基础设施能力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共投资2500亿元,约为前25年民航建设资金之和。2010年运输机场达到175个,五年新增33个,覆盖全国91%的经济总量、76%的人口和70%的县级行政单元。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机场数量翻番,达到16个,首都机场客运和浦东机场货运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名。空管设施建设加快,飞行高度层垂直间隔缩小,管制能力提高,2010年保障起降605万架次,五年年均增长15.2%。航油储备能力218万立方米,年供油1600万吨。
——科教兴业战略持续推进。科技投入加大,科研条件改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一代国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等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应用。电子客票全面普及,简化商务不断扩展,电子政务系统基本建成。设立了上海、沈阳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和成都航油航化适航审定中心。直属院校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在校生规模达到5万人,有力支持了行业快速发展。
——行业管理能力逐渐增强。先后提出“和谐民航建设”、“持续安全理念”和“民航强国战略”,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作用明显。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出台《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法规建设取得新进展。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稳妥推进民航价格改革,行业财经政策为航空安全、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等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空管系统实施政事分开。两岸实现全面直航。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与我国签署航空运输协定的国家达到112个,五年增加13个。高票连任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
“十一五”时期,我国民航服务能力仍显不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航班正常率下降,航班平均延误时间增加。二是安全运行压力增大,政府监管能力薄弱,飞行、机务、空管等方面超负荷运转。三是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航空公司国际航空运输市场份额偏低,三大机场的国际枢纽地位尚未形成。四是通用航空发展滞后,通用机场数量较少,设施条件简陋,企业经营困难。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 |||||
类别 | 指 标 | 2005年 | 规划目标 | 2010年 | 年均增长 |
业务 规模 |
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亿吨公里) | 261 | 500 | 538 | 15.6% |
旅客运输量(亿人) | 1.38 | 2.7 | 2.68 | 14.1% | |
货邮运输量(万吨) | 307 | 570 | 563 | 12.9% | |
通用航空生产作业(万小时) | 8.5 | 14 | 14 | 10.5% | |
客运周转量在综合交通中的比重(%) | 11.8 | 17.8 | 14.5 | - | |
运输机队规模(架) | 863 | 1550 | 1597 | 13.1% | |
发展 质量 |
运输飞行每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 | [0.19] | <[0.29] | [0.05] | - |
空管原因飞行事故征候万架次率 | <[0.15] | <[0.1] | [0.003] | - | |
航班正常率(%) | 82.1 | 85 | 81.5 | - | |
航班平均延误时间(分钟) | 58 | <43 | 60 | - | |
载运率(%) | 65 | >70 | 71.6 | - | |
运输飞机日利用率(小时/天) | 9.4 | ≥9.5 | 9.4 | - | |
吨公里燃油消耗(公斤) | 0.336 | 0.302 | 0.298 | - | |
保障 能力 |
全国民用运输机场(个) | 142 | 190 | 175 | - |
飞行保障架次(万) | 298 | >460 | 605 | 15.2% | |
航油供应(万吨) | 921 | 1750 | 1600 | 11.7% | |
飞行员增加(人) | - | [9100] | [13381] | - | |
民航院校在校生(万人) | 2.7 | 4.9 | 5.0 | 13.1% | |
注:带[ ]的数据为5年累计数。 |
第二章 “十二五”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内外形势呈现新变化新特点。我国民航大众化、多样化趋势明显,快速增长仍是阶段性基本特征,民航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欧美经济逐步恢复,新兴经济体保持较好的起飞发展态势,东盟等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天空开放”进程将深入推进,航空自由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重要时期。我国经济总体上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均GDP实现从4000美元向6000美元的飞跃,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城乡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民航市场需求更加旺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
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优先位置,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优势,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区位优势。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西藏、新疆等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可持续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区域协调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民航资源配置优化。
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更趋完善。“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过半,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人口分布由分散到集中,将促使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城乡社会结构呈现新格局。机场辐射人口增加,潜在市场扩大,有利于航空运输大通道的形成。
民航关联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年均增长10%,出入境旅游年均分别增长9%和8%,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出游将超过2次。对外贸易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并重,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国制造”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增加,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快递业务年均增幅达20%以上。民航与旅游、贸易、物流相互促进,航空运输潜力巨大。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入关键期。国家将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逐步实现由各种运输方式独立发展向综合协调发展转变,由交通建设为主向交通建设与运输服务并重转变,由通道建设为主向通道与枢纽建设并举转变,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民航在国际、长距离和地面交通不便地区以及应急救援运输中优势明显,机场综合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凸显。
同时,我国民航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恐怖主义威胁依然存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碳排放限制、石油价格波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民航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存在较大压力。国内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影响民航持续稳定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高铁的快速发展将对运输市场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长期以来,民航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在“十二五”新的形势下,供给能力不足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可用空域资源不足,主要航路和大型机场尤为严重。二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强,特别是大型机场容量亟待扩充,空管设施设备规模和水平需要提升。三是管理水平不高,行业管理体制机制、企业经营管理等需要完善和加强。四是人力资源短缺,飞行、空管和机务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级技术、管理和安全监管人才。解决上述问题,是制定民航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根本出发点。
第三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民航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全行业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实施持续安全、大众化和全球化战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将我国民航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民航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持续安全为前提,以增强基础保障能力为着力点,以提升发展质量为主攻方向,促进民航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设民航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基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民航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贯彻落实持续安全理念,适度增大安全裕度,在保证航空、空防和地面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民航发展。
坚持积极主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扩大业务规模,主动满足快速增长的航空需求。
坚持统筹协调。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举,速度与质量并重。统筹行业协调发展,优化航空业务结构。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航发展的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提升民航创新能力,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转化为民航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加快民航现代化进程。
坚持节能环保。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民航。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15年,航空运输持续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全面增强,服务能力基本满足需求,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成效,竞争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国家经济社会的贡献明显增大。
——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运输航空每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20。
——保障能力整体提高。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30个以上,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机场体系。空域不足的瓶颈有所缓解,空管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保障起降架次达到1040万架次。
——运输能力显著增强。运输总周转量达到99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4.5亿人,货邮运输量900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3%、11%和10%。航班正常率高于80%,公众对民航服务基本满意。
——通用航空规模快速扩大。基础设施大幅增加,作业领域不断扩展,运营环境持续改善,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作业量和飞机数量翻番。
——节能减排全面推进。能源节约和污染排放控制取得明显成效,吨公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平均比“十一五”下降3%以上,新建机场垃圾无害化及污水处理率均达到85%。